劉應清,男,1970年3月出生,漢族,湖南益陽人,中共黨員,現任益陽市資陽區歸僑僑眷聯合會主席。2017年4月,根據資陽區區委政府和區委統戰部的安排,派任為區委統戰部駐長春鎮幸福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幸福村位于長春鎮西部,由原鹿坪甲村與謝家橋村合并而成。全村總面積5 平方公里,面積5100 畝,村民4557人,村民小組30個,其中黨員114 人,經過調整全村享受低保20戶54人,兜底戶戶數7戶15人,貧困學生數23人,重病戶數23戶。該村主要貧困原因為基礎設施落后、因學、因病、因災等原因致貧。2017年,通過駐村幫扶工作隊及村支兩委逐戶調查,反復核實,精準識別,共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95 戶276人。
精確識貧,摸清貧困發生的根子
扶貧先識貧。劉應清率扶貧工作隊進駐以來,牢牢把握“精準”二字,以繡花功夫做實做細走訪工作,為精準扶貧奠定堅實基礎。一是整體丈量,找準全村致貧原因。進駐伊始,扶貧工作隊對全村現有貧困戶、邊緣戶及黨員群眾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摸底走訪。在與群眾的深入交流中,宣講國家扶貧政策,找準全村致貧的原因,探討全村發展的思路,制定《2017年度脫貧計劃》《三年脫貧規劃》。二是田間地頭,核準每戶致貧原因。通過摸底走訪、百日會戰等行動,同幫扶責任人一道走訪慰問貧困戶,了解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和“六個一批”等相關政策落實情況,制定了《貧困戶結對幫扶計劃》,確保全面覆蓋、因戶施策、精準到人。三是志智雙扶,宣講國家扶貧政策。扶貧既扶“智”,又扶“志”,通過大走訪積極宣講相關政策,并對現有貧困戶口模型精準識別、動態調整,清退涉及購買汽車、商品房及財政供養人員貧困戶8戶,進一步盤清了貧困戶的底子。
抓實黨建,打造脫貧攻堅的堡壘
抓黨建聚人心,深化脫貧共識。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黨,關鍵在人,堅持黨建引領,把黨員集合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激發內在活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2017年3月,幸福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進駐幸福村,對整村進行了為期30天的全覆蓋走訪,重點走訪了黨員貧困戶、黨員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等群體,全面了解黨員群眾對于扶貧的期盼和意見。4月5日,召開全村黨員大會,與全村黨員群眾一道深入分析幸福村的貧困實際,全面闡述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積極探尋幸福村脫貧的實現路徑,通過實事求是的分析、對政策的全面宣講、積極熱烈的討論,逐步達成了幸福村脫貧攻堅事業“村支部責任上肩、全村黨員模范帶頭、群眾共同參與”的共識,消除了脫貧“等靠要”等消極思想,極大地增強了全村脫貧的內生動力。抓黨建強核心,筑牢攻堅堡壘。扶貧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幸福村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契機不斷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8月28日,幸福村進行了村主任補選,配齊了村支兩委班子。以老黨員、退職村干部謝普生、李有根為主組建村民監事會,并吸納年輕黨員黃志彬加入,培養發展年輕便民服務員羅丹加入黨組織。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每月9日按時開展黨員活動日,交納黨費、參加公益勞動、學習黨的政策法規。開展了“滄海橫流彰顯黨員本色”“脫貧路上、你我同行”“共創文明長春、同享美好生活”等系列主題黨日活動。完成村級服務中心和村民活動廣場建設,黨建活動和脫貧宣傳有平臺、有載體、有陣地。加強后備隊伍建設,發揮致富帶頭作用。注重從40周歲以下、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人員等優秀人才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2017年至2019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名,并進行培訓,新發展黨員3人。送訓省人社廳組織的花卉苗木培訓2人次,送訓市區電商培訓班4人次。通過引導參與村級事務、聯系幫扶貧困家庭等方式,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農村干部輸送新鮮血液。抓黨建暖民心,推進脫貧工程。脫貧攻堅是一場“大合唱”,需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共同參與,幸福村充分發揮黨員群眾脫貧積極性,形成了“扶貧你我他、齊心奔小康”的脫貧合力。以產業扶貧為重點,將產業發展覆蓋到戶。以小額信貸為支撐,激發創業內生動力。以異地搬遷為平臺,集中、分散科學安置。以教育助學為抓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以壯大集體經濟為靶向,做優做強村級產業。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基礎,切實改善人居面貌。
因貧施策,找準脫貧致富的路子
因村施策,大力發展幫扶產業。盤活村級生產要素。幸福村村集體水面土地的流轉,與承包大戶簽訂長期合作,使該村長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發展健康特色農業。按照適銷對路、品種優良的原則,大力發展蔬菜、林木花卉特色經作種植,培植壯大一批產業專業戶;按照畜牧養殖規劃,扶持貧困戶從事一定規模的牛、雞、生豬養殖。打造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圍繞資陽區洞庭湖生態文化旅游節,將林木花卉產業帶動起來,大力發展鄉村生態休閑、以花卉景觀為主的生態旅游,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扶持和規范發展農家樂、果蔬采摘園,爭創休閑農業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因戶施策,做實結對幫扶制度。幸福村扎實堅持幫扶責任人每月一走訪制度。三年來堅持與各單位結對幫扶責任人一道對幸福村95戶貧困戶逐一走訪摸底,制定具體幫扶措施。針對貧困戶江佑輝有意向養雞的情況,為他送去8000元搭雞棚,后來又送去6000元購買1200只雞苗。當了解到他想發展金針菇產業,但缺乏啟動資金的時候,個人借款15000元,幫助他渡過難關,和他一起干農活、賣金針菇,用實際行動進行激勵。針對27戶貧困戶缺生活原料的情況,結合民政局送溫暖活動,為他們送去棉衣和棉被、糧油,積極聯系區工商聯組織民營企業家開展消費扶貧等。扎實開展與個別思想滯后的貧困戶交心談心活動,通過宣講政策和法律法規,幫助苦難群眾了解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困難群眾抓住機會如期脫貧。對照標準,用活精準扶貧政策。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老百姓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扶貧工作隊根據幸福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六大建設”相關政策,充分協調各幫扶責任單位,對軍山侖至譚家塘村級公路2500米進行加寬和硬化,受益群眾5個村民小組,670余人。用活小額信貸政策積極發展特色效益農業,以大戶或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帶動貧困戶發展家禽養殖。村委與幫扶責任單位協調市場資源,以緊鄰紫薇村、云夢方舟、皇家湖旅游景點的優勢為依托,每年進行生豬養殖100頭、牛養殖50頭、雞3000只。選擇指定3戶養殖戶作為科技示范戶,帶動周圍農戶發展產業。利用部門優勢,積極聯系對接南京愛德基金會援建了一個100平方米的標準衛生室,解決了村民小病不出村的問題。
真情幫扶,密切黨群血肉聯系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駐村幫扶以來,劉應清始終堅持以繡花針的細致功夫,做實扶貧工作。根據國家的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政策,幸福村將貧困戶科學劃分“扶貧戶、扶貧低保戶、低保戶和五保戶”四種貧困戶類型,并納入扶貧信息網絡管理系統,進一步完善貧困戶建檔立卡資料,建立區、鎮、村三級扶貧信息系統平臺,通過益村、社會扶貧網等扶貧信息服務平臺,將貧困戶的需求信息與部門、幫扶干部及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扶貧意愿進行有效對接,互聯共享。以螺絲釘的進取精神,扎根貧困土地。劉應清曾擔任過副鎮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他深知,要想做好農村工作,成為行家里手,一切得從頭開始。從村情實際出發,從群眾所需、所盼、所想出發。為了做到盡快轉換角色,熟悉工作環境,他堅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學習,增進溝通。撲下身子從實踐中學、放下架子從群眾中學、靜下心來跟身邊同志學。二是勤于調研,熟悉村情。堅持做到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群眾開展調查走訪。三是勤于思考,積累經驗。與當地鎮、村干部一起交流座談,幫助村支兩委制訂了發展規劃。以孺子牛的奉獻精神,堅守扶貧崗位。2015年5月,劉應清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臟三根主血管搭橋,目前要常年服藥。然而,據統計幸福村扶貧工作隊全年平均駐村時間22.3天。幾年的幫扶下來,劉應清把貧苦戶當成了親人,貧困戶也把他當成了“娘家人”。原本“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戶江佑輝有意發展養雞,資金啟動有困難,貸款需要走程序。劉應清為鼓勵他發展產業,主動為他送去8000元搭雞棚,后來又送去6000元購買1200只雞苗,劉應清以個人名義借了15000元錢給他發展金針菇種植,還和他一起干農活、賣農產品。年底,江佑輝找工作隊主動要求退出貧困序列。
一滴水,可以滋潤一寸土地;一縷陽光,可以照亮一片黑暗,而一顆螺絲釘“擰在哪里,就在哪里閃閃發光”。在益陽市資陽區幸福村就有這樣一個人,甘做一顆“螺絲釘”,用“螺絲釘”的精神書寫了不平凡的扶貧旅程,他就是幸福村扶貧隊長劉應清,在脫貧攻堅的工作熱潮中,舍個人顧大局,工作中不圖名、不計利,堅持吃苦耐勞,忘我工作,真正做到了“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來源:益陽市僑聯
編輯: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