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b8uj4"><p id="b8uj4"></p></progress>

    <progress id="b8uj4"></progress>
    <video id="b8uj4"><menu id="b8uj4"><noframes id="b8uj4"></noframes></menu></video>
    當前位置:

    扶貧印記|彭澧康:脫貧攻堅戰的綠葉尖兵

    來源:張家界市僑聯 編輯:肖靜 2020-09-10 16:29:42
    時刻新聞
    —分享—

    2019年8月5日張家界康華實業有限公司扶貧工廠開業.jpg

    2019年8月5日張家界康華實業有限公司扶貧工廠開業

    疫情期間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左一)視察扶貧工廠.jpg

    疫情期間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左一)視察扶貧工廠

    彭澧康,男,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人,張家界康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省僑商會第二屆、第三屆會員,張家界市僑商會副會長。

    粽葉,書名箬竹葉,因其含富硒、多種氨基酸、葉片薄而柔軟度好、香氣濃郁等特點,成為粽葉食品廠家的寵愛,每年全國粽葉交易額達9億左右,從而催生了粽葉生產加工企業。張家界作為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區)之一,同時又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生態功能保障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77%,一直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聯系地區,地處賀龍元帥的故鄉桑植縣,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國家深度貧困地區。全縣23個鄉鎮299個村48萬人口,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0%,其中18個鄉鎮13.9萬人生活在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脫貧難度最大,由于這些村莊生長著成千上萬畝粽葉,1997年,一位叫彭澧康的土家漢子來到這些村莊,手把手指導他們采摘粽葉,當天收購他們的粽葉,一下讓這些村莊靠著一片片粽葉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23年來,彭澧康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職業粽農”的產業化經營,已在武陵山片區建立14個基地,創辦一個扶貧車間加工總廠,二個扶貧車間加工分廠,安排就業人員534人,其中殘疾員工68人,貧困家庭169戶171人,開發利用粽葉面積達60萬畝,每年公司投放的粽葉收購資金達7000萬元,幫助農民直接增收7000萬元。公司先后獲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企業,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湖南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扶貧龍頭企業,湖南省私營企業100強企業,省、市、縣三級殘疾人扶貧、就業、培訓基地,榮獲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湖南省優秀非公有制企業、第三屆湖南省民營企業質量信得過單位、湖南省員工信得過企業、張家界市首屆十大誠信企業,“康華粽葉”獲得生態原產地產品標志和湖南省名牌產品稱號,“康華”商標獲得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粽葉地方標準制定單位。

    工廠車間.jpg

    工廠車間

    一片葉子幫助6萬山區農民穩定脫貧

    2.3萬農戶6萬農民靠一片葉子走上穩定脫貧致富之路,放在改革開放前,肯定是一個瞞天大謊,可放在改革開放的中國,一切都成為現實。

    1991年1月,從桑植縣外貿公司下崗的彭澧康走上了自主謀生的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個下崗職工的妻子,需要他扛起養家糊口的重擔。騎自行車大街小巷賣過冰棍,有了積蓄開起服裝店,再之后承包酒店和從事農副土特產品銷售,謀生的路試了一次又一次,市場經濟的潮流總是大浪淘沙,讓大部分謀生者扮演謀生者的角色,而讓極少數人扮演企業家,成功奉獻者的角色,而彭澧康屬于后者。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家鄉海拔800米以上的粽葉竟在廣東的市場上熱賣,并且年銷量在數萬噸,而且粽葉沒有家鄉的好,于是彭澧康扔掉一切的生意,把開發生產加工銷售家鄉的粽葉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

    在桑植,粽葉大多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高界,這些地方因交通閉塞生存惡劣,一直是桑植縣脫貧攻堅的老大難問題,而這些生長粽葉的地方正是當年賀老總鬧革命的地方。彭澧康下崗前,已是外貿公司的副總經理,共產黨員,他沒有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的身份,走近這些村莊,手把手教鄉親們采摘粽葉,二十三年如一日,從不向山區群眾打一張白條的承諾,讓彭澧康從“一個癲子”的身份變成“一個恩人”的身份。桑植縣18個鄉鎮168個村莊的粽葉地里留下了彭澧康指導鄉親們采摘粽葉的足跡。

    一片片粽葉在深山老林,因為有了彭澧康創辦的康華粽葉開發公司而在一夜之間成為搖錢葉,黃金葉,一個個生長著成千上萬畝粽葉的村莊一夜之間風水輪流,由窮山惡水地變成金窩銀窩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山區農民上山采摘一天粽葉,一天收入八、九十元,是什么概念,只有一句話,狂喜。而到現在,一個山區農民上山采摘一天粽葉,一天收入達四、五百元。許多住在高山高界的農民有了錢,第一個念頭就是在縣城在集鎮買房子,于是有了“山上采粽葉,山下住磚房”的幸福生活。河口鄉有一個叫林光的村莊,1996年成為張家界有名的貧困村,全村271人,人均年收入271元,一夜成名。林光的脫貧致富牽動著社會各界和政府的心。得知村莊有上萬畝的野生粽葉,彭澧康走進林光村,在林光村成立粽葉收購點,把扶貧車間建在了村莊,粽葉一下成為鄉親們的脫貧致富葉,隨著產業公路修進林光村,長在大山深處的粽葉得到了開發,林光村從人均年收入271元一下增加到2710元到17100元。

    因為粽葉的市場價值,武陵山片區無數田地山林責任到戶的農民因為有了粽葉山,而成為山的富裕。一座座粽葉山,經常因康華收購粽葉變成五萬十萬的聚寶盆。23年來,他把粽葉收購點延伸到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四川、重慶、貴州等地的粽葉區,并劃分14個產區,設立了18個收購點,每年投入收購資金7000多萬元,直接幫助農民增收7000多萬元,23年累計達10.7億元,硬是用湖南人的霸得蠻精神做成農民增收10.7億元的脫貧產業。

    一個個扶貧車間托起貧困家庭的幸福生活

    民營企業都有一個“平均壽命不過3年,存活10年不過5%”的周期率。如何跳出這個周期率,彭澧康牢記“你有我優,你優我精,你精我特,你特我強”的求索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大戶”的產業運作模式,把一片粽葉做成了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幸福葉。桑植屬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點,彭澧康發展粽葉帶動了桑植粽葉產業的發展,在他的影響和幫助下,全縣發展了四家省市級粽葉龍頭企業,形成了全國特有的粽葉產業集群。桑植粽葉的發展開拓了脫貧攻堅的發展思路,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一園三平臺,一苗三基地”的發展構想,力求桑植成為全國粽葉產業發展高地?!耙粓@三平臺”是建立一個全國最大粽葉產業園、全國最大的粽葉加工銷售平臺、全國領頭的粽葉精深加工研發平臺、全國一流的粽葉冷鏈物流儲藏平臺?!耙幻缛亍笔桥嘤珖杖~最好的核心種苗、建好500畝粽葉種苗繁育科研基地、全縣發展10萬畝粽葉示范基地、管理復耕好26萬畝野生粽葉基地”。作為一家靠每片粽葉分分厘厘養活534人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彭澧康主動融入全國全球粽子食品的大家庭中,搶抓機遇,經過7年努力,2018年,康華公司成功獲得第十四屆中國粽子文化節舉辦權。通過節會的成功舉辦,康華粽葉質量品牌獲得國內外客商高度肯定,訂單量成倍增長,促使公司加大開發人工種植粽葉的力度。2018年,康華公司為了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旅游融合,產業扶貧,綠色發展”的號召,積極探索了瑞塔鋪鎮易地扶貧搬遷農戶“搬得出、穩的住、能致富”的模式,通過粽葉產業“721”工程夯實基地建設,租賃小區一樓門面辦好粽葉扶貧工廠,打好就業基礎,真正發揮“一片葉子帶動產業鏈條”綜合效益?!?21”工程就是康華實業公司與瑞塔鋪鎮政府簽訂《產業扶貧牽手百村粽葉產業扶貧示范園》項目合作協議,投資750萬元選定瑞塔鋪鎮15個村示范帶動,發展人工種植優質粽葉產業扶貧示范園5150畝,引導全鎮2008戶667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參與項目建設,項目3年后豐產,每畝可產2000斤,以最低保護價5000元/噸收購,農戶按照70%股份分紅,每戶每年最少可增收3萬元。公司依托瑞塔鋪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桑瑞家園1棟、11棟一樓門面,投入350萬元,新建一個集粽葉分揀、冷藏、烘干、儲存為一體的粽葉產業扶貧加工廠,使297戶易地搬遷戶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在7個鄉鎮 36個村發展人工種植粽葉產業,直接帶動9135戶少數民族家庭粽葉致富,戶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公司發展至今,他在保證員工月均收入2500元以上的同時,堅持對68名土家族、白族殘疾員工每人每月補助150元,幫助殘疾人員工提升收入,克服困難,增加自信。下崗殘疾職工蔡群蘭到康華公司上班,從打字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康華公司的副總、殘協主席。返鄉農民工彭國林從收購點的負責人干起,一步步成長為加工廠廠長、公司副總、全國銷售負責人。公司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扶貧助殘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個人受到了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同志的接見。

    做精做優粽葉,創新引領粽葉產業航標

    粽葉因粽子而生,粽子因屈原端午愛國節而生。彭澧康深深愛上這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從創業開始,他就把一片粽葉定名為“康華(小康中華)”文化葉,湖南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是他的奮斗目標,他要把端午愛國文化轉化為生產力。在公司,彭澧康大力弘揚端午節愛國主義文化,把屈原愛國文化融入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引導公司534名員工牢固樹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觀念。經過彭澧康23年的努力,公司由原來的租賃廠房、13名員工發展到集粽葉開發、收購、加工、銷售、出口及種苗繁育的全國粽葉龍頭專營企業。連續舉辦12屆康華文化節,評選表彰“優秀共產黨員”、“十佳技術能手”、“優秀管理者”和“員工育才獎”,組織員工愛國旅游,始終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總目標,把員工的心緊緊團結在一起。在社會,彭澧康牢記“開發粽葉資源,致富千家萬戶”的初心,僅桑植縣就有 2.3萬農戶6萬農民對粽葉有了“產業共富、命運共體、文化共享”的全新認識。在全國,康華公司培育發展14個粽葉產區,帶動上萬個村莊靠采摘粽葉走上脫貧致富路,粽葉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國氣象。在國際,彭澧康深諳“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的道理,一步一個腳印,把“康華(小康中華)”商標由湖南省著名商標成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他的目標就是讓康華牌粽葉走向遍布華人居住的地方。2020年端午節,新華社記者實地采訪,用《小小粽葉成為武陵山區群眾的“幸福葉”》、《“粽”里尋他千百度,緣來就在山深處》、《一片深山粽葉漂洋過海的“芬芳之旅”》三篇連續報道,揭秘康華公司粽葉富民現象。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彭澧康細細品味習總書記的話語內涵,心頭漫起一片海,粽葉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氨基酸等成份成為他的下一個產業航標,他投入260萬元,與湖南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簽訂粽葉綠色植物萃取科研戰略協議,啟動“鮮粽葉綠色天然成分提取提取產業化開發項目”,完善“粽葉種植、采摘—冷藏保鮮—深加工—產品銷售”一條龍產業鏈。通過該項目的實施與輻射,推動桑植縣特色粽葉產業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大市場”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粽葉附加值,讓世界明白中國民營企業家不僅是實干家,還是科技創新高手,他要讓粽葉產業立于世界的發展高地。在彭澧康的心中,粽葉產業永遠沒有止境,康華牌粽葉、康華牌粽深精加工品永遠要靠奮斗打造,奮斗的過程便是粽葉造福人類大產業、大事業的幸福過程。

    在許多人的眼里,彭澧康是一個另類。他始終把產業發展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在他的心海里,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家庭的,社會的,民族的。彭澧康用一片粽葉把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連在一起。為積極響應國家開展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彭澧康捐贈30多萬元為利福塔鎮蓮花埡村修整加寬公路,捐贈10萬元給縣教育局作為教育基金,捐贈1萬元作為橋自灣牛洞口村莓茶產業建設資金,捐贈6000元作為“我想有個家”安居工程建設資金并不定期為縣城的留守兒童送去所需物以及關懷,用最直接的行動,詮釋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張家界市僑聯)

    來源:張家界市僑聯

    編輯:肖靜

    閱讀下一篇

    返回紅網首頁 返回湖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首頁
    女性性生活av一级_2021高清福利无码_6080无码久久国产_国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语少妇激情无码av_免费AV网站特黄特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