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作為全國精準扶貧首倡地,是精準脫貧的成功案例和生動實踐,已成為全國村級脫貧的示范和樣板,也成為了聯合國世界減貧的示范基地。
里耶古城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交匯處,隸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景區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文景觀與自然都極為豐富,下轄主要景點里耶古城(秦簡)博物館、古城遺址、明清古街。
乾州有4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歷史上是明清軍事重鎮,與鳳凰齊名的雙子城、龍鳳城,南長城大本營,形成了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為苗疆首府,被譽為“千里苗疆第一城”。乾州古城2012年成功申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0年入選“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十大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
?????婁底振翩學校是世界著名醫藥學家、社會活動家李振翩先生的母校。2017年被授予“婁底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授予“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2021年8月“李振翩生平事跡陳列館”新館裝修并投入使用。
蔡和森紀念館景區位于婁底市雙峰縣,包括紀念館、蔡和森廣場、蔡暢圖書館、雙峰大會堂、雙峰縣革命老區陳列室、蔡和森蔡暢故居,集紅色旅游、黨史教育、干部培訓和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于一體,是全國唯一一座完整地展示、宣傳、研究蔡和森生平事跡和思想的人物類紀念專館,列入瀟湘紅八景。
向警予同志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系統展示、完整介紹向警予生平事跡的專題性紀念館,位于湖南省溆浦縣警予西路27號。紀念館由向警予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向警予銅像廣場三個部分組成。
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永州市雙牌縣境內,近年來,著力打造“旅游+僑”辦會品牌,連續舉辦了十二屆陽明山“和”文化節,承辦了湖南省僑商會2018年年會,開展了僑商僑智永州行和“百僑聯百戶”等活動。
洪江古商城起源于春秋,形成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坐落于沅江、巫水匯合處,以集散洪油、木材、白蠟、鴉片而聞名,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女書生態博物館位于永州市江永縣境內,是湖南省唯一、全國為數不多,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是女書習俗這一文化空間得以活態傳承的標本。獨特而豐富的女書民俗如坐歌堂、賀三朝、結拜姊妹、斗牛節等,為女書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蘭溪瑤族鄉勾藍瑤寨位于永州市江永縣境內,是一個保存完好的民瑤祖居地,隨處可見社壇土地、舞榭歌臺、廟觀閣庵;瑤寨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獨特的瑤家女子拳、女子棍舞,“四個雞蛋定終生”試婚習俗詮釋了古老百越少數民族的女性當家特質,勾藍瑤寨獨有的洗泥節在民族文化中煥發著獨特的魅力。
陳樹湘烈士紀念館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為紀念紅軍第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及紅三十四師全體將士而建,占地面積160余畝。內有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等13個主要設施,陳列室現有紅色藏品80余件。
??????郴州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位于郴州高新區郴州大道旁,總建筑面積21176平方米,采取覆地建筑設計手法,充分利用低洼地形地貌建設下沉地下式建筑,地上為6萬平方米的林邑公園生態休閑廣場,地下為博物館及附屬設施。是國內唯一一家以有色金屬為主題的專業化現代化博物館,兼具科普宣傳、旅游觀光、娛樂體驗、教育研究和公共服務等多種功能。
臨武縣寶玉石產業園于2020年成功創建,該基地是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建設,由寶玉石集散中心、 楚邑非遺廣場、 寶玉石博物館、玉石原料公盤中心、玉龍街楚邑非遺文化館、礦晶博物館組成,是集公盤、加工、展覽、商貿、鑒定、研發、科普、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綜合型園區。
????????汝城濂溪書院,汝城縣濂溪書院始建于宋寧宗嘉定十三年,是汝城人民為紀念周敦頤而建的,距今已有785年歷史。汝城濂溪書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傳播宋明理學的文化寶地。
????????????湖南省昆劇團,成立于1960年,其前身為郴州專區湘昆劇團,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為搶救、挖掘、繼承和發展湘昆藝術而組建的昆劇專業表演藝術團體,為全國八大昆劇院團之一。2000年,被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國家文化藝術人才交流中心認定為中國著名藝術表演團體。
2012年大布江拼布繡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榮獲首批湖南“最美珍稀老手藝”稱號和湖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傳統技藝項目”之一;并作為郴州市唯一代表,被湖南省文化廳推薦到澳大利亞參加國際文化交流。2016年和2017年被省商務廳推薦參加法國巴黎國際展和意大利米蘭國際手工藝博覽會。2018年列為湖南老字號。
益陽國基實驗學校于2001年創辦,以第三屆僑聯主席張國基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新型學校,并于同年建立了“國基教育館”。2004年被中國華僑聯合會授予“科教興國示范基地”的稱號,2019年資陽區歸僑僑眷聯合會“僑胞之家”落戶益陽國基實驗學校,2020年10月獲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和平·簽證主題館以“生命至上、珍愛和平”為理念,生動展示了近代以來益陽兒女投身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的光輝事跡,回顧了益陽市與挪威的友好交往歷史,展示了益陽在科教文體衛及經貿方面的對外交往等情況。
????安化黑茶博物館是安化縣大力推進茶旅文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文化旅游項目,占地面積約10畝,總投資4000多萬元,主樓9層,高39米,裙樓兩層,是全國第一家的黑茶專題展示博物館,是中國黑茶之鄉的標志性建筑。
大型民俗歌舞史詩《魅力湘西》在張家界魅力湘西國際文化廣場內,由魅力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于2000年,坐落在張家界核心景區武陵源,總投資4.5億元,占地31.22畝,劇場座位數2800個,《魅力湘西》由黃永玉題名,宋祖英、張也、陳思思演唱主題曲。
???“大湘西記憶博覽館”是張家界首部大型室內沉浸式史詩情景劇。首創數字藝術情景展演,將國內外先進高科技與湘西傳統文化精妙融合,無固定坐席,采取 “行進式”體驗游覽,十大展演廳,全方位詮釋張家界文化民俗風情。
逸邇閣書院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坐落于革命老區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由“一院三館”組成,即書院、圖書館、紅色文化館及傳統文化館。館內藏書80多萬冊、具有文化特色的實物近20萬件,2021年10月,逸邇閣書院被確定為“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林伯渠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全省首批紅色旅游景點。自免費開放以來,景區年均接待游客100萬余人次,已成為湘西北重要紅色旅游圣地。
中國常德詩墻是以常德城區防洪大堤為載體修建的一座大型文化工程。全長五公里,選刻詩作1530首,由1213位書法家揮毫潑墨,其間鑲刻43幅中外石刻畫。當代詩書畫界贊譽它為“名邦首創”、“詩國長城”。
澧縣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澧縣城頭山鎮,是國家文物局正式授牌的全國36處遺址公園之一,占地面積662畝,主要為城頭山古城遺址、澧陽平原史前遺址博物館和彩繪園三部分,承擔遺址保護、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閑功能。
湘窖生態文化釀酒城,是湖南唯一以酒文化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湘窖酒業也是湖南省唯一具備濃、醬、兼三種香型酒體生產能力的“一樹三花”型企業。2019年,湘窖酒業走進東盟博覽會,標志著湘窖美酒正式走出國門,目前在東盟各國均能購買到湘窖產品。
南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規劃面積187平方公里,2009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22年8月15日,南山草原被國家核定為第一批國家級“紅色草原”。
崀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湖南省新寧縣境內,總面積108平方公里,有“丹霞之魂”美譽,是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世界自然遺產。
蔡鍔故居和紀念館位于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由蔡鍔故居、蔡鍔生平業績陳列館、蔡鍔故里文化博覽園三部分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省雷鋒精神教育核心基地、省紅色旅游景區(點)、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等。
郭嵩燾紀念館位于湘陰縣委、縣政府行政辦公樓正對面,面積625㎡,陳列以時間為“經”,事件、人物為“緯”,利用歷史文獻、現存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等,充分展示郭嵩燾生平事跡、洋務思想、開放思想、外交思想與湖湘文化內涵,是一座憑史實用文物說話的紀念館。
???周令釗美術館是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湖南省博物館學會理事會員單位、岳陽市青年文明號單位,平江縣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是平江縣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有歷史人文展廳、周令釗美術館、平江籍開國將軍檔案史料展廳三大展廳。
平江起義紀念館位于湖南省平江縣東興大道338號,1985年成立,2020年7月被評為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全國4A級旅游景區、全國三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我最向往的黨史紀念地。
君山野生荷花世界原名團湖公園,成立于1998年1月。先后被授予“中國野生荷花之鄉”“最大面積的野生荷花成片聚生地”“湖南省華僑文化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岳陽市百萬婦女振鄉村 巾幗助力全域游”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2012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0年被評為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何長工紀念館,2016年4月經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建設。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182平方米,擁有館藏文物、文獻、資料千余件,其中何長工生前工作與生活遺物200余件。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湘鄂西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僑文化交流基地,湖南省紅色旅游景點。
湘鄉市東山學校始建于1895年,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走出韶山沖、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彭德懷紀念館位于湖南省湘潭縣烏石鎮,占地面積193畝,是全國唯一一座完整、系統地介紹彭德懷同志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館內有濃縮彭德懷元帥光輝戰斗一生的生平業績陳列。
陳賡故居位于湖南省湘鄉市泉湖村。由故居、墓園和生平館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12400平方米。故居為典型的湘中民居建筑風貌,系陳賡祖父清末湘軍副將、武顯將軍陳翼瓊所建,建筑面積1342平方米,房屋近40間。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街道辦事處大沖村,為湘東地區典型的庭院式建筑,占地面積55.2畝,建筑面積4778平方米。秋瑾生平事跡陳列分為六個部分,用了1000余幅老照片和數十件實物,展現了秋瑾短暫而光輝燦爛的一生。
茶陵洣江書院,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云陽山麓,洣江河畔,茶陵一中校園內。是古代茶陵歷時最久,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所州立書院,是茶陵古代書院和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金輪僑心學校擁有株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百井文雕”,2019年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2019年學校被評為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醴陵陶瓷博物館地處醴陵五彩陶瓷特色產業小鎮核心區域,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湖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15年開放,建筑面積16598平方米,館藏文物共29922件,陶瓷博物館秉承“展示陶瓷歷史文化,助推陶瓷產業發展”理念,集展覽、館藏、研究、教學和旅游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努力打造“國家一級、國內一流”的陶瓷專題館。
淥江書院是醴陵九所書院中辦學規模最大、辦學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一所書院,也是醴陵唯一保存至今的書院。2013年3月,淥江書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授牌“株洲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12月,淥江書院全面完成景區建設和文物修繕,重開講壇。2020年,被授牌“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耿傳公祠(耿飚舊居)位于醴陵市楓林鎮隆興坳村。它始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它不僅是耿氏醴陵一脈的宗祠,同時還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耿飚的出生地?,F已成為醴陵革命傳統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和農耕文明展示的重要基地。2019年2月,耿傳公祠(耿飚舊居)被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群英故居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是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衡陽市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6月被省僑聯和省文物局公布為湖南省涉僑文物遺產,2018年1月被衡陽市委統戰部公布為衡陽市統戰文化基地,2020年7月獲評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衡東縣歐陽遇實驗中學坐落在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新塘鎮。是由美籍華人、著名實業家黃彰任先生于1986年無償捐資260萬美元興建的涉外型學校。是一所擁有初中、高中的公辦完全中學。學校以“愛國、團結、勤奮、創新”為校訓,學校的奮斗目標是:創三湘水名校,育一流人才。
船山文化園位于衡陽縣曲蘭鎮,船山文化園含船山文化廣場、船山雕像、船山文化陳列館(含文化講堂)、游客服務中心、文化長廊、牌樓、夫之臺與夫子亭及周邊田園景觀棧道等配套工程,2020年7月成功入選湖南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夏國安藝術博物館位于望城區銅官街道銅官老街郭亮小學舊址是一處薈萃華夏各地民間藝術的民間藝術類博物館,占地約10畝,分別涵蓋了明清古民居、湖湘木雕、古床、刺繡等。
李自健美術館是一座集常設展、臨展館、多功能廳、音樂廳及各種服務設施為一體的藝術綜合體現代建筑。2016年10月1日正式開館,2017年7月,英國倫敦“世界紀錄認證”認證李自健美術館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家個人美術館”?,F已被授予長沙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單位等稱號。
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館地處長沙市八一路538號,現館內有“長島人歌動地詩”——中國共產黨長沙歷史陳列、“湘區豐碑”專題陳列、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毛澤東塑像廣場、毛澤東詩詞對聯書法藝術碑廊等景點。
長沙銅官窯,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經歷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自1956年被發現以來,出土文物已過萬件。被考古學家稱為千年前的世界工廠。
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湖南省寧鄉市黃材鎮,是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遺址,先后出土了以“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等為代表的珍貴文物1000余件。它的發現填補了湖南商周史文化缺失,對湖南地方史、南方青銅文明和早期國家社會形成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形成并確立了“炭河里文化”,成就了“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美譽。